|
详细产品 |
厦门院前社的“美丽蝶变” 中共中央、国务院近日印发《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》提出,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把服务居民、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秉持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理念,实现人人参与、人人尽力、人人共享。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院前社由昔日“空壳村”蝶变成远近闻名的“闽台生态文化村”,就得益于济生缘合作社一群“回乡”80后、90后的大胆探索,从发起城市菜地,到改造闽南古民居,再到引入DIY手工产业,建设社区书院、幸福老人院,院前社不仅走出一条“农村复兴之路”,也走出一条农村社区治理新路。 “骚(少)年,如果你不靠自己打拼,就算再有钱还是会被人瞧不起。”这是海沧版《中国合伙人》微电影《逗阵来拍拼》中的台词,流行语“你行你上”、歌曲《一人饮酒醉》……这些时下网络流行元素,为其奠定了轻松幽默的基调。该剧讲述了院前社济生缘合作社社长陈俊雄秉持“帮扶”家训,挑起引领村中青年走上正道的重任,通过一段段“斗智斗勇”的幽默诙谐小故事,最终成功帮助“大炮”、离乡党“小丽”以及宅男“耗呆”转变思想,带领他们加入合作社,打造城市菜地、农家餐厅等项目,昔日“空壳村”经过“美丽蝶变”后,成为厦门新24景之一的故事。 6月底,本报记者深入院前社,探寻“美丽蝶变”背后的故事。 科学规划,创新价值 “发展特色产业,传承闽南文化” 院前社位于青礁慈济祖宫正对面,既是保生慈济文化发祥地,典型的闽南文化与特色聚集地,也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,颜氏族群聚居的古村落。2014年以前,村民以种菜为生。为了挣钱,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,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幼,田地荒废、污水横流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空壳村”,一度被政府列为拆迁村落。 “最初仅仅是为了留住村子,留住乡愁。”憨厚帅气的陈俊雄直言,“我是土生土长的院前人,这里就是我的根。”目睹了同样是海沧小村庄的西山社在实施“美丽厦门,共同缔造”行动后发生的巨大变化,陈俊雄更加坚信,“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,可以缔造出更加美丽的院前社。” 陈俊雄把想法告诉了青礁村主任颜鸣秋并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,他俩一起跑街道、跑区里争取机会。最终,区里给出半个月的期限。“争取到机会”后,村民纷纷主动让出自家鸡舍、鸽舍、猪舍等场所约1万平方米,1000多人次投工投劳,清理垃圾约500吨。村民还自发清扫房前屋后垃圾,为花坛砌上鹅卵石,种上漂亮的花草。很快传来消息,村子不仅不拆了,还列入了“美丽厦门,共同缔造”试点村。 村庄如何发展,规划最重要。院前社的“美丽蝶变”,首先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。 建设“城市菜地”。传统菜地每年每亩收益2.5万-3.5万元,引入“城市菜地”后,按每20平方米一年2400元的租金来算,每年每亩收益翻番。如今的“城市菜地”不仅成为城里人的“开心菜园”,也成为院前社的“聚宝盆”。 美化村庄环境。在“以奖代补”的带动下,村民走出“小家”意识,让位“大家”环境,积极参与村庄治理,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。大河角和仙堂河两处水道,在村民合议后,重新设计路线、设置木栈道,栽花种草、美化环境,一改往日垃圾成堆、臭水横流的景象,成为村里环境优美的微公园。 修缮古民居。除颜氏家庙及云溪堂、岐山宫外,院前社还保留着39栋闽南古厝。通过修缮,一幢幢古民居焕发出新生机。 传承闽南文化。将大夫第建成社区书院国学讲坛,每到周末,院前社的孩童都会在那里学习手偶剧表演、手工制作、绘画等课程。社区书院墙上,展示着慈济文化及颜氏宗亲文化,俨然一个乡愁展览馆。院前社还保留每年4月18日的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、农历正月十七的火把节等民俗节日。结合保生慈济文化,开发了中草药种植区。 吸引商户入驻。院前社的街面开设了各类商铺,其中不乏台湾DIY手工商铺,为村社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,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就业。(下转3版)(上接1版) 服务村中老小。在村社建设幸福老人院、社区书院,老人有了休闲娱乐场所,儿童有了学习交流平台。如今的院前社,男女老少其乐融融,一派祥和。 福建省和厦门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,3年间,院前社的发展变化,得益于科学合理的农村社区发展规划,既因地制宜,又创新发展;既发展村庄经济,又传承闽南文化;既共建,又共享,不仅有效地破解了农村“三留守”问题,还走出了一条“农村复兴之路”,这一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。 返乡成时尚,建设新家园 “由年轻人打理的村庄,前景广阔” 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,社区的发展,离不开居民的参与,尤其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。院前社的“美丽蝶变”,关键得益于返乡的80后、90后,在他们的打理下,院前社正变得越来越美丽。 “2014年,对院前社来说是转型年。我们的工作转变了,生活转变了,特别是我们院前社,开始变得越来越美丽了。”陈俊雄自豪地用“转变”形容院前社的美好景象。 2014年5月,寓意“慈济、生态、缘分”的济生缘合作社在一群“发小”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中“诞生”了,合作社的口号是“我们变了,村庄就变了”。在合作社的创业伙伴中,不乏有老人眼中的“不良青年”,但自从加入合作社后,他们的变化是惊人的,经过3年的历练,如今都已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骨干。 “经过3年多的发展,济生缘合作社不仅吸引了本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归,还吸引了大学生的加入,如今成员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50多人。”陈俊雄告诉记者,“共同缔造美丽新家园的热血在我们身上沸腾,从发起城市菜地,到闽南古民居改造,一起商议决策,一个个共同缔造的项目落地生根。” 村庄的产业发展壮大后,合作社优先服务村中的老人,修建了幸福老人院,供老人日常休闲娱乐。每年重阳节都会举办百老宴;逢年过节,合作社的年轻人都会上门慰问老人,帮他们解决困难。院前社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100多位,其中,80周岁以上老人20多位。老人们对目前村庄的发展十分满意,也非常看好这群年轻人,在合作社发展的关键期也会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,用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年轻人辨明方向,看到村社的年轻人经过历练后,挑起了村庄建设的重担,他们很是欣慰。茶余饭后,老人们还为村里的孩童普及闽南传统文化,为文化传承贡献他们的力量。 “通过共同缔造,村庄生态环境变美了,人心更齐了,这群年轻人就是村庄的希望,真盼望着再多活十年。”这是全村老人共同的心声。 加强交流,实现共赢 “搭建培训教学平台,总结推广村庄治理经验” 社区建设,除了居民的参与,还需要专业理念的指导。院前社的“美丽蝶变”除了离不开济生缘合作社小伙伴的共同努力,还离不开海沧区乡村建设咨询顾问、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规划师李佩珍的指导。 2014年,李佩珍受邀来到院前社,参与社区建设,从此便再也没有离开过。在她看来,院前社有今日的发展,关键就是把握住了“共同缔造”这一新契机,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产业,使经济的发展和村庄的发展相辅相成,形成良性互动。 “由年轻人打理的村庄,前景广阔,形势大好。” 李佩珍说,“3年间,我见证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,也见证了院前社的‘美丽蝶变’, 院前社最重要的是‘人’的转变,‘不良青年’加入合作社,在共同缔造中投工投劳,既提升了自信,又得到了村里长辈们的认可和肯定。我十分看好这群80后、90后,他们有朝气、肯吃苦,敢想敢干,还经常邀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为他们出谋划策,有老人的指点,再加上他们的努力,一定能把院前社缔造得更加美好。” “随着院前社知名度的提升,已有沈阳、河南、海南等地前来学习取经,合作社也加强了与台湾、日本等地的交流,互访学习社区治理理念。如今的院前社,已走出海沧,走出厦门,走向全国,走向世界。” 在李佩珍看来,“为了实现共赢,下一步,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搭建培训教学平台上,将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理念,因地制宜地推广普及至全国各地。”
|
上一篇:没有了! 下一篇:312312
|